a barista is brewing coffee for two customers in a cafe

3種常見咖啡館風格:接下來會流行什麼?

去咖啡館坐下來的顧客,百分之五十是為了咖啡館风格和環境而來,只有剩下少數的才是為了咖啡/食物而光顧。尤其是這個年代,開咖啡館第一個考量就是有沒有一個適合拍照放上IG的角落。有的話,自然而然就會吸引到許多年輕顧客消費打卡,接著人潮吸引人潮,就能在網絡引起熱論;沒有的話,marketing就已經輸了一半。

我從2013年開始玩咖啡時,也曾經寫過一個cafe hop清單,想去了解各個咖啡館的特別之處。去了大概五、六間後我宣告放棄,原因有幾個:第一咖啡館消費很高;第二食物飲料方面很單一,來來去去都是所謂cafe food(egg benedict, big breakfast, sandwich );第三,咖啡館裝修相似度太高了。今天就想整理一下自己看過的咖啡館裝修風格。

歐洲古典風

​咖啡在16-17世紀被引入歐洲,1645年第一間歐洲咖啡館在意大利威尼斯營業。當時的歐洲是消費能力最高的地區,理所當然地,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到了今天,歐式建築風格在新馬比較少見,我印像中只去過兩間,而且嚴格來說不是咖啡館而是甜品店:一間叫The Cheesecake Cafe,另一間是Antoinette(都已結業),專門做法式甜品。店內採用大量維多利亞建築風格,色調是像牙白或淡褐色營造典雅的氣氛,店內擺滿銅像和花卉,連家私也選擇有漂亮弧形的桌椅,讓顧客有種升級為貴族用餐的感覺。我覺得這種風格比較適合姐妹淘相約喝下午茶,享受當闊太的滋味。​

People are sitting in a cafe with European interior design.
Antoinette。圖片來源:Daniel Food Diary
An European designed cafe
Antoinette。圖片來源:The Finder

硬朗工業風

在新馬,最常見的咖啡館不是走歐洲古典風,而是工業風。我讀過這股工業風格設計是從美國傳來(若有錯誤請指正),強調的是“硬朗”、“昏暗”、“冷酷”。前兩者與人們到咖啡館去好好享受飲料/食物的初衷大相徑庭,那為什麼這種工業風格設計還是流行一時?我想,因為它看起來很“酷”,年輕人無時無刻都想讓自己看起來更酷,酷人聚會當然要去酷地方啦(別懷疑,我也懂得什麼叫裝B)。工業風格的咖啡館一般直接租用工廠,提供寬闊通風的空間。要營造昏暗硬朗的氣氛,色調不是保留工廠的鐵鏽褐色,就是黑與灰,就連員工製服也是黑色。我去過第一間、第二間咖啡館還覺得新奇,第三間開始就覺得很鬱悶,看太多黑黑暗暗的顏色人也很難高興起來。其中一間還是在地下層,我坐下來後就放鬆不了,好像要搞什麼地下組織活動緊張兮兮的。當然,這只是我個人感受,比我年輕的小弟小妹們還是覺得很“酷”。​

A Johor cafe called JWC
JWC The Factory 30。圖片來源:IDA Design Awards
A cafe Wheeler's Yard located in Singapore
Wheeler’s Yard。圖片來源:The Smart Local

​簡潔日韓風

也許有太多人像我一樣,對暗沉的工業風感到疲憊,講究簡潔、光亮的日韓風格漸漸地變成現在咖啡館裝修首選。館內設計和器具只用純白色或是淺木色,讓顧客進來後可以放鬆,安靜地坐在一個角落或品嚐或沉思或聊天。有的咖啡館把“簡潔”發揮到極致,連菜單也沒有很多選擇。我一開始喜歡光顧這一類型的咖啡館,日常生活已經有太多煩惱,需要一個能夠“放下”的空間。只不過貧瘠的菜單是這種咖啡館最大的致命傷,美其名是可以專注做店家最拿手的事,但缺少足夠食物選項又能夠賺取多少利潤?而且慢慢地,我也對這種咖啡館產生審美疲勞。​

A cafe called Glyph Supply Co. located in Somerset, Singapore
Glyph Supply Co。圖片來源:Miss Tamjiak
White interior cafe design with wooden chair. Customers are chatting and working on laptop.
Apartment Coffee。圖片來源: The Ranting Panda

咖啡馆的设计或多或少也代表了业者的个性延伸,以上所提到的三种只是我有比较多想法的风格,外头还有很多设计上更有个性的咖啡店,无法一一尽录。当消费者开始对日韩风也生厌了,接下来又会是什么风格引领潮流?没有人知道,但也代表着这个行业还是充满着活力,对吧?

原文刊登於 11/06/2019 kafeikit.weebly.com